IN:四大法印引爆图片社交 不足半年用户破千万
i黑马:现在图片社交这么火,尤其是图片+标签类的社交,如日中天。IN基于女性群体的独特打法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。一个才今年6月10日发布的产品,我们用户居然即将要破1000万了,超过了instagram图片标签鼻祖当年发展的速度,这是我们团队根本没有想到的。
作者黑羽: IN的联合创始人、前淘宝开放平台创始PD Leader
我们经常被人问到一些问题:
比如,我们为什么增长的这么快?怎么推的?
你们想做成什么样?图片社交 App要做成怎样才算是靠谱的?
怎么样最短时间看懂一种图片社交产品靠谱还是不靠谱?我也想做一个,有什么建议?
这些其实也是我们 IN团队这几个月来不断反复思考,和审视自己的问题。有些心得,应邀写出来分享一下。
根据 IN这几个月来爆发式的增长原因分析,版本迭代引发的数据变化和对近千名用户抽样内测调查,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提炼出了一个四大成长指标,来指导和验证IN的发展。我们要求,这四个指标,必须一体达到,才可能说明我们 IN走在了正确的方向,才能算是一个靠谱的图片社交 App。在我们团队,戏称为四大法印(in),它们不涉及到细的产品做法,但关系到大方向把控和产品的生死。
四大法印为什么决定图片社交App生死?之间有啥关系?
这四大法印分别是规模、留存率、使用频率和用户参与度,它们浑然一体。需要着重指出的是,任何一个指标过低,都是产品的致命缺陷。
首先来说规模。
我们认为,社交App在成长期关键看速度,成熟期就要看规模。
这是因为,如果成长期速度不够快,可能说明产品自身的社交扩展能力是不够的,无法通过产品特色完成自传播的积累。这时候需要的不是砸钱推,而是沉下心改产品。
成熟期就要看规模,规模不大意味着沉淀用户数不够多,也就意味着用户之间的关系链数不够多,无法形成基于兴趣或者其他社交关系的关系环,社交圈自然也就无法形成。
单单看用户规模和增长呢,不能看出来是否产品是否受用户真的喜欢。因为,一开始用,不代表着长期用。不长期用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交化产品,关系链也会衰减掉。
所以要看留存率。
为什么不看月活数,看留存?做产品看留存,比看月活,有诸多好处,下文详述。而看留存率就能有效改进产品,好的社交产品两个月后的衰减曲线是比较平缓的,留存率应该是趋向弱衰减。
规模大,留存高,也不能代表是一个成功的社交App?还要看用户打开频次。
为什么呢?举个例子,比如,像淘宝、天猫、爱图购等这些消费导购类App,虽然它们留存率会很高,但打开频次和每月购物频次相关联,次数就太少了。用户用的少,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不了有效的传播密度,就难以形成持续社交互动。这也是淘宝数次转型SNS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啊。所以,社交类App平均用户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将是很重要的考量。如果两者要简化取其一,我选打开次数。
光有以上三点,还是不能证明你做出了一个好的社交app。
因为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产品,它规模也曾是巨量,月留存也绝对不错,打开频次也不算差,但不知怎么了就光看大号发的东西了,不太爱自己发内容了,然后就慢慢不上了。对吧?其实按这样的模式,慢慢衰落的社交巨型产品,远不止一个。
所以,关键点在于你用户必须要参与进去。点赞、评论、分享这样的浅参与,固然是好的,但是远远是不够的。更加重要的是你用户有没有发自己的内容。一个用户都不去产生内容的社交平台app;或者是少量用户产生大量内容的app,也是不靠谱的。
所以,最后是大法印(in),用户产生内容的量,在IN里面就是用户上传的图片数。
我们团队深入思考认为,在所有用户互动指标中,产生内容数是最重要的指标,这是实质的粘性。它的重要性大于其他互动指标(点赞、分享、评论)总和。用户生产的内容,如同产品肌体的血液;没有社交产品是靠人工造血而活的。
只有当用户规模、用户留存率、使用频率和用户传图量四个指标合在一块儿看,做到短板不短,各有所长时,才是一个靠谱的图片社交app。这个章法四大法印(IN)是我们目前经验的总结,也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指导自身产品方向的精简总指标。可能也可以被图片以外的文字、音乐等其他社交产品所参照;不过对于其他社交产品,我们是外行,不敢妄言。
四大法印(in)各自侧重什么?
那么我们是具体怎么做的呢,下面来说说我们不同阶段的侧重点。
那么,规模和增速为什么放在第一位指标?
真的社交产品,尤其是初期社交产品,一旦切中了用户的需求,用户自然会去传播,它的增速自然会有一个明显的加速过程,一个多月就能看到一个越来越快的增长曲线。In用户在1个多月突破100万用户时有一个明显提升。
因为人越多,用户可能认识的人就越多,找得到的同好人群就越多,可能产生的社交关系链就越多。一个用户关系链越多,收到的社交行为传递的刺激就越多,会引发自己的社交行为。一旦发生一次自觉传播分享,对IN来讲就等于是增加了新用户和新关系链的二重叠加扩张效应。
很对人问IN的发展为什么这么快?侧重自传播,不花傻钱。
一、IN用户是通过自传播累积,天然就有关系链的带入。在产品版本留存率不高时,千万别花钱推。因为,而靠推广来的用户不仅成本高,而且往往是散点用户,就没有天然关系链带入。
二、垂直运作女性人群,关系链密度大,社交刺激频度高。选好垂直人群是非常重要的,女性天生爱分享,爱秀自己,爱拉闺蜜圈,正是我们团队的好选择。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做的都是女性和品牌的基因。
就是这两大秘诀,加产品体验改进要快,别无其他。而事实证明,我们在垂直领域切入并侧重自传播正确的。同比一下,图片社交始祖的instagram成立9个月累积了700万用户,IN上线4个多月就超过了700万,平均每用户所费市场营销费用只有市场价的20分之一。
为什么第二大法印(in)是留存率,而不是月活?
很多分析师,甚至投资人在考核一个社交产品时,往往提月活数据。
但我们做产品的不能被误导,一定要看留存率。月活和留存的区别在哪里?月活指的是软件总体一个月内使用产品的人数;而留存指的是在某段时间内新增用户,经过一段时间后,仍然继续使用这个应用的比例。每个产品都会有版本迭代,每个周期都会有一个版本。月活用户数里夹杂信息太多。比如,月活除了混和加总了各个版本用户留存差异之外,还有一个不妥:一旦有一些节假日或人为推广活动,新增人群会让月活比率有波动,夹杂了太多非产品因素。而从留存率里,我们可以分版本看出每个周期,用户对版本的满意程度,也更有利于产品的优化、升级。
就IN来讲,每次的版本更新都会提升用户的留存率,现在单月30天的留存率高达51%,双月60天后的留存率也超过30%,后面衰减缓慢。这是我们版本迭代改进的结果,每次版本更新前都会进行邀请用户进行内测,听取用户建议,提升产品的各项使用体验。
第三大法印,使用频次。
打开频次和单次使用时间其实都是比较重要的产品数据,它们标志着用户多长时间能想起你来。我认为,一个成功的社交软件,目标是要让用户每天都能想起你来,念念不忘。IN用户平均使用频率是4-5次/天,很多活跃用户甚至每天几十次地打开IN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打开频次?抓住用户的重要需求点。
比如,从大的兴趣来讲,女生就非常乐意天天刷IN,看品牌新品、穿搭、各种混搭。这些内容是由全体数百万用户产生的,全,且更新速度快。除此之外,女生还能看到旅游、萌宠、原创、美男等自己关心的东西。海外插画师、设计师和In 也有不少合作。从小的圈子讲,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上面被发现和找到,都会使得乐趣和打开频次不断提升。
最后,我们来讲讲大法印,用户产生内容。那么,女生为什么爱在IN中传照片?
除了因为IN的图片特色功能做的很不错外,生活化的互动是主因之一。
IN里的图片都是普通用户上传的,大量照片都是朋友之间的互动。在IN里,有相当比例的照片,是自拍自黑自嗨的表现形式,在朋友圈当中更容易引起传播和互动效应。在IN中,其实已经有数百位名人和70多名一二线明星在使用,她们甚至敢在in中上传自己和朋友之间的素颜生活化恶搞照片。但我们从来不主动传播,因为我们鼓励TA们在IN上沉淀自己普通人般的生活。TA们是明星,但在我们眼里,Ta们首先是我们的用户。除非她们已经在其他社交平台上公布了自己in账号或in照片了,那我们才会去宣传。那我们图片上传量有多大呢?不经意间,IN的月图片上传量已经高达1500万张,我们很自豪。通过QQ、微博、朋友圈、空间等社交平台的再分享传播能力也很惊人,这样的二次传播为我们产品带来的回流回访也都是亿级的。
最后,回到产品的本心,四大法印其实最终衡量的是平滑的用户体验,它甚至超过单个功能的优先级,它应该串联在每一个指标内。IN为女生定制了很多的特色功能和平滑体验可能是IN成功的关键点之一。比如大头、贴纸、滤镜,还有为了女生发照片定制的独一无二的4:3图片比例和展现方式、鼓励多人定向分享的戳人功能,都让社交传播体验更加平滑。
IN要破1000万了,超过了instagram图片标签鼻祖当年发展的速度,这是我们团队根本没有想到的。
看到市场现在数据满天飞,动不动就有破百万破千万的产品,我们真的想验证对比一下自己做的到底好不好?
对于各种app的规模成长和对比,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方式。其实我们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。因为数据不是飞在天上的,它最终要落地,和生活中使用的人对照的。中国App用户在北、上、广、深、成、杭是比较集中的。一个破1000万的app意味着以下标准:你在这些城市之中,找10个女生下载或打开IN,加总平均一下,就能发现每个用户能在通讯录中直接找到5-15个在用IN的朋友,在生活中能间接找到15-30个在用in的朋友。
目前,从各个第三方平台看行为数据,无论是用户规模,还是增长速度,IN已经是最大的图片标签分享软件了。比如说,如果你在这些城市中,随机选一个it公司查一下公司里女生用in的人数,我们如果低于任何一家其他图片标签分享app,请告诉我们。我们会请你打飞的来杭吃大餐,并认真请教该it公司的名字、环境和用户习惯。
以上,就是我们IN团队对图片社交产品的一些做法和准则。码了这么多字,如果觉得靠谱,分个享或点个赞,打赏一下,以后我们就更有动力让IN产品经理和运营来做后续分享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