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身比较中英两国谁更中产( 转帖)(转载)
刘瑜:亲身比较中英两国谁更中产2009-9-24 作者:刘瑜
中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比英国的过得更奢侈。很多中产阶级的生活可能会逐渐“倒退”到英国的水平
暑假回国,看电视上采访张铁林,他感慨他的英国女儿如何花钱节约。带她逛商场,求着她才肯买一条牛仔裤;给她信用卡在英国花,几个月下来才花了一千多人民币。最后张铁林说:其实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生活水准早就超过西方国家了,而我们自己很多人都不知道。
这话也许过于笼统,因为金领阶层的中国和民工阶层的中国,显然不能同日而语。但就中产阶级而言,这话不是没有道理。回国期间,一个最明显的感觉,就是我国内的朋友比国外的朋友“敢于”吃餐馆、买衣服、买书——鉴于我在两地的朋友都分别属于两地的中产阶级,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。
2008年世行统计的人均购买力GDP,英国3.5万多美元,中国5900多美元,英国是中国的6倍左右。如果将这一差异机械算作生活水准的差异,那么似乎是英国人每到外面吃6餐饭,中国人到外面吃1次;英国人每买6件衣服,中国人买1件。但事实似乎恰好相反:我的英国同事们不轻易到外面吃饭,买书总嫌贵,说到买房,我们系7个40岁以下的同事里,只有两个买了房。
在此我不妨暴露一下“隐私”(英镑对人民币目前大约是11∶1):我的年薪是4万英镑左右,均摊到每个月也就是3400英镑左右。扣除养老金6%,税收20%(中档税),全民保险8%(那些说欧洲“免费”看病的人请注意这个数字),房产税140多镑(英国租房买房都要交房产税),最后到手也就是2400英镑左右。要知道,剑桥市内一个稍体面的两室一厅月租1000镑左右,学龄前儿童托儿所一个月要800镑左右。
有些人似乎热衷于拿中国的大都市生活成本和美国中西部农村比,或者拿中国顶层消费标准与西方平民生活比,从而得出误导性的结论,说中国物价已经“赶美超英”。那要拿伦敦和贵州县城比呢?拿华尔街银行家和中国工薪阶层比呢?拿英国Tesco超市和北京五道口的华联超市比:一打鸡蛋华联17元左右,Tesco3镑;牛肉中国20元一斤,英国6镑;猪肉中国13元一斤,Tesco3镑;灯笼椒中国 1.68元一斤,Tesco2英镑;鸡胸华联7元一斤,Tesco4镑左右;胡萝卜中国1.5元一斤,Tesco0.4镑。就是说,日常食品Tesco比华联贵2-8倍不等。有一次,我问我们系一个博士生每天都做什么菜,他笑着说:那取决于每天Tesco什么在打折呀。
服务费用更悬殊。在五道口剪个头发38元,在英国同档次的理发店是30英镑。北京一张地铁票2元,伦敦则要4镑。在北京一个还过得去的餐馆,200元可以点4-5个菜,在剑桥中餐馆18镑,也就一盘水煮鱼加一碗米饭。也就是说,服务费用英国还真是中国的6倍左右甚至更多。伦敦的房价虽然不至于到北京的6倍,但 2007年的一项统计表明,伦敦房子均价是人均收入的12倍多,好区甚至16倍多,可见伦敦的年轻人买房也不比北京的年轻人轻松很多。我曾在英国华人论坛上看大家讨论月支出,共识是衣食住行之外似乎很难存钱。发帖者一家三口平均每个月花100镑买衣服,被很多人说成奢侈。至于中国中产阶级早已习惯的钟点工、女士常去的美容院,这里几乎无人敢于问津。
在北京的一些大商场,我倒真被价格雷到了:衣服和家居用品的确和英国接轨了,但很快,我发现了淘宝网。品质相近的东西,只要不追求名牌,淘宝上便宜很多。英国虽然也有ebay,但东西远不及淘宝上,价格也不比实体店便宜很多。
所以,至少就我身边的经验来说,中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比英国的过得更奢侈。当然原因不用我多说,无非是中国劳动力便宜;收入转移力度相对低;有各种报销网络和灰色收入;人口年龄结构导致劳动力过剩;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形而西方是橄榄形……从这些意义上来说,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未必是好事,因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社会不公正或隐患:廉价劳动力背后意味着劳动者怎样的谈判力缺失?报销制度后面有多少黑幕?高速增长的环保代价是什么?人口老龄化之后怎么办?
事实上,发达国家的“发达”二字,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生活水准的奢华,而是社会的文明、公正和“共同富裕”。我曾感慨,目前这几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大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他们可能比父辈和孙辈过得都要好。我们习惯于线性发展思维,以为生活水准会无限提高下去,但随着社会谈判结构的均衡化、收入调节力度提高、政治透明化减少灰色收入、环保成本提高、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,中国很多中产阶级的生活可能会逐渐“倒退”到英国的水平。
(作者为剑桥大学讲师)
https://www.richdady.cn/wap/zixun/item-22.html
页:
[1]